当前位置: > 师大故事 > 正文

师大故事

让黔北大地飞出更多“金凤凰”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3-09 浏览:

“如果没有遇到陕师大支教团的韩谈判老师,我的求学故事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冉冬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山里娃,2021年6月,原本对考大学没有太高期望的她,从贵州省沿河第三中学考入了大连大学。

“我俩不约而同都报了名”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斜坡,是出了名的“土家山歌之乡”,也曾是全国最后一批“52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这里地势崎岖,晴雨莫测,终年潮湿。沿河县第三中学坐落在县城以西25公里之外的官舟镇,是全县唯一一所地处乡镇的高中。

2020年秋,16名师大人踏上了前往沿河三中支教的征途。

“因为偏远,条件不好,连当地老师都不愿去沿河三中工作,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号角声中,我们没有多想就出发了。”毕业于伟德官网中文系的韩谈判,在师大附中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0年,“我是教语文的,居凯老师是教物理的,当时听说沿河的娃娃们最薄弱的就是语文和物理这两门课,我俩不约而同都报了名!”

和韩谈判、居凯一同“组团”赴沿河三中支教的还有曲江一中物理教师韩涛、伟德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段伟以及来自校内7个学科的12名教育硕士。在此之前,韩谈判还曾担任过学校专项帮扶云南省景谷县基础教育重点项目“景谷班”的班主任。

左起依次为韩涛、段伟、韩谈判、居凯

“陕师大在景谷一中探索形成的教育帮扶‘景谷模式’,现在已经成了学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典型样板。我们去支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景谷模式’‘景谷经验’嫁接到同样偏远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沿河县,让它在那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韩谈判对出征前学校提出的殷殷嘱托还记忆犹新。

“陕师大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沿河县具有典型的贵州天气特点——“天无三日晴”。被群山环抱的沿河三中,冬季湿冷交加,吃饭找不到北方人爱吃的面食,睡前要先给被窝“预热”,起床得靠“爆发力”,要是赶上停水停电,洗澡就只能碰“运气”……离开大城市的“舒适圈”,支教团要在这里长期“扎营”面临着不少挑战。

但最令支教团倍感压力的是这里的教育现状,“孩子们普遍基础较弱,对升学缺乏自信,升学率一直难以突破。”韩谈判不禁感慨,“尤其是,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就早早设想好了未来——抓紧谈恋爱,高考后就结婚,然后一起去城里打工。甚至有些学生认定自己将来就在官舟镇当农民,学与不学结果都一样”。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认真的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韩谈判凭借自己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把问题的关键锁定在教风学风的改进上。为此,他到三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支教团自觉坐班,“有一段时间,我们一个月只休息2天,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个原因是偏,这也恰好能让大家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一个原因是远,每个人都十分珍惜来这次支教的机会,想为山里的孩子们多做点事情。”

校办主任王荣义在一次偶然的校园夜巡中,看见韩谈判老师晚上11点还在办公室里专注备课。他随即抓拍了几张照片并发在教职工微信群里。“陕师大的老师就是不一样!”三中校长石磊倡议全校所有教师向支教团的老师学习。

“在相对封闭的大山深处,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亟待更新”,三中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张向前坦言,“支教团的老师做了很好的表率,他们那种自律、专注的精神品质和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深深触动了三中的教师,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也随之很快得到了明显改善”。

支教团在沿河三中开展教研活动

“从没有人给我讲得这么透彻”

2021年春节后,三中根据教学安排将高三的学生重新分班,由其他几个班级成绩排名后20位的学生组成了新的高三(19)班。学校领导让韩谈判担任该班班主任,韩谈判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支教老师当班主任,这在沿河县实属不多见。

距离高考已不足100天,要让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班级在高考顺利“上岸”,无异于创造一个“奇迹”。但每每面对学生的时候,韩谈判总是表现得无比轻松且信心满满,“跟我走,别掉队,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言弃!”

冉冬雪是高三年级语文“冲刺班”的一个学生。她学习非常刻苦,但因基础不扎实,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在韩谈判的印象中,这个女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一次,韩谈判被她挡在操场请教议论文写作的问题。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基本结构怎么处理,修辞手法有哪些……韩谈判在操场上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听完韩老师的讲解,冉冬雪恍然大悟,“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从没有人给我讲得这么透彻,今天总算搞明白了”。

支教团在沿河三中开展教研活动

就在高考前两天的晚饭后,韩谈判在校园里散步时再次遇到了冉冬雪,这位不善言辞的山里孩子向韩谈判递上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表达了一年来她对韩老师的感激之情。面对来来往往的师生,她泪流满面,并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三躬。

在支教帮扶三中的一年时间里,这样的故事还发生了很多。一场跨越了900公里、发生在黔北大地上的支教故事迎来了本该属于它最令人欣慰的圆满结局。2021年高考,沿河三中创下历史佳绩,高考一本上线67人,比2020年增加了42人;理科一本上线61人,其中600分以上2人,包揽全县理科前三名!那个原本“不被看好”的高三(19)班也创造了一群“后进学生”的完美逆袭——一本上线4人,本科上线率更是出人意料地达到90%,远远高于全县高考的升学率。

“唯有传承薪火,把咱的娃娃们都教好”

“我们在沿河三中取得了高考的历史性突破,但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支教团的服务期只有一年,我们离开后三中的孩子们怎么办?”韩谈判带领的支教团队对此早有打算,“‘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把当地教师培养好,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当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得到长期保障。”

为了“造血”,支教团把奔忙的足迹留在了三中各间教室的每处角落,授课、听课、评课、展示示范课……在这里,他们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

与支教团的老师们相处久了,当地老师早已把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当成了“自家人”,班主任怎么当、教案怎么写、上课怎么讲、课题怎么报……成了他们课下增进彼此友谊的日常话题。物理教研组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居凯老师就主动将自己多年打磨并珍藏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库分享给每一位同事,鼓励他们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漫漫长路上不断求索。

具有思政学科背景的段伟老师则发挥专长,深度参与了沿河三中的德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在沿河支教期间,他为全县所有高中教师、近三年入职的中小学新教师、扶贫返岗教师、沿河三中全体教师以及党员干部开展师资培训近20场。

沿河三中的语文教师刘农波激动地说,“支教团离开沿河了,但他们把多年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留下了,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都无偿地传授给我们,对我们山里的老师来说,无以为报,唯有传承薪火,把咱的娃娃们都教好!”

“凤凰山上出凤凰,出有三只金凤凰……”一曲沿河土家族山歌《上樑歌》唱出了土家人世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如今,乘着乡村教育振兴的东风,贵州沿河一定会有更多的“金凤凰”飞出祖辈难以走出的连绵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