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其特点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0年日本的猪饲道夫教授先用了运动处方术语,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在国际上得到确认。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从1954年起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制订出健康人、中老年人、运动员等各类运动处方,社会效果显着。
运动处方包括哪些内容?
(一)运动目的
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运动处方的目的有健身的、娱乐的、减肥的、治疗的等多种类型。
(二)运动项目
在运动处方中,为锻炼者提供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关系到锻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选择运动项目,要考虑运动的目的,是健身的还是治疗的;要考虑运动条件,如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气候等;还要结合体育兴趣爱好等。
(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时的剧烈程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每分钟的心率次数来表示大小。一般认为学生心率:120次/分钟以下为小强度,120~150次/分钟为中强度,150~180次/分钟或180次/分钟以上为大强度。测量运动强度的简单办法是:测量运动后10秒脉搏x6,就是1分钟的运动强度。
适宜运动强度范围:可用靶心率来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强度作为标准。靶心率=(220-年龄)x(70%~85%).如20岁的靶心率是140~170(次/分钟)。
最适宜运动心率,计算公式:
最大心率=220-年龄;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最适宜运动心率=心率储备x75%+安静心率
如某学生18岁,安静心率70(次/分钟),他的最大心率为220-18=202(次/分钟),心率储备为202-70=132(次/分钟),最适宜运动心率为132x75%+70=169(次/分钟),即:
运动(适宜)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x75%+安静心率
(四)运动时间
指一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它与运动强度紧密相关,强度大,时间应稍短;强度小,时间应稍长。有氧锻炼一般在30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运动频度
指每周的锻炼次数。关于运动频度,日本的池上晴夫研究表明,1周运动1次,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效果不蓄积;1周运动2次,酸痛和疲劳减轻,效果有点蓄积,不明显;1周运动3次,无酸痛和疲劳,效果蓄积明显;1周运动4~5次,效果更加明显。可见,1周运动3次以上,效果才明显。